您好,欢迎访问63800威尼斯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!
痛经是指月经前后或经间期出现的下腹部疼痛,可同时伴有坠胀感、腰部酸困及其他不适。下腹疼痛常呈痉挛性,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周围,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。疼痛剧烈时可出现面色苍白、恶心、呕吐、出冷汗等症状,十分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。
痛经医学上又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。原发性痛经是指因月经来临,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的下腹部疼痛不适;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,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为常见,此为慢性疾病,对生活质量影响大且易复发。
一、中医病因病机
痛经病中医病机分为“不通则痛”或“不荣则痛”。
1、经前气血下注冲任,子宫藏而不泄,冲任气血充盛,子宫内实,若因气滞血瘀,或寒邪内客,冲任,子宫壅盛,气血碍而不畅,“不痛则痛”,故痛经发作。
2、若因先天肾气不足,后天肝肾虚损或气血虚弱者,每于经血下泄,重伤气血之时,气血肝肾更加不足,子宫冲任失于濡养,“不荣而痛”,故经行后,痛经发作。
二、中医辨证论治
痛经的分型施治如下:
1、肾气亏损型
①、主要证候: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,喜按,月经量少,色淡质稀,头晕耳鸣,腰酸腿软,小便清长,面色晦黯,舌淡,苔薄,脉沉细。
②、治疗法则:补肾填精,养血止痛。
③、方药举例:调肝汤(《傅青主女科》)。
2、气血虚弱型
①、主要证候: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,月经量少,色淡质稀,神疲乏力,头晕心悸,失眠多梦,面色苍白,舌淡,苔薄,脉细弱。
②、治疗法则:补气养血,和中止痛。
③、方药举例:黄芪建中汤(《金匮要略》)加当归、党参。
3、气滞血瘀型
①、主要证候: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,胸胁、乳房胀痛,经行不畅,经色紫黯有块,块下痛减,舌紫黯,或有瘀点,脉弦或弦涩有力。
②、治疗法则:行气活血,祛瘀止痛。
③、方药举例:膈下逐瘀汤。
4、寒凝血瘀型
①、主要证候: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,得热则痛减,经血量少,色黯有块,畏寒肢冷,面色青白,舌黯,苔白,脉沉紧。
②、治疗法则:温经散寒,祛瘀止痛。
③、方药举例:温经汤。
5、湿热蕴结型
①、主要证候: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,痛连腰骶,或平时小腹痛,至经前疼痛加剧,经量多或经期长,经色紫红,质稠或有血块,平素带下量多,黄稠臭秽,或伴低热,小便黄赤,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或濡数。
②、治疗法则:清热除湿,化瘀止痛。
③、方药举例:清热调血汤(《古今医鉴》)加红藤、败酱草、薏苡仁。
三、针灸如何治疗痛经
针刺疗法
针灸于月经来潮前7天开始治疗,月经来潮第1天为止,连续3个疗程。并联合中药辨证施治,中药于经前1周开始服用,月经来潮时停止。
1、体针
取穴:中极、三阴交、地机、十七椎、次髎。气滞血瘀加太冲、血海;寒凝血瘀加关元、归来;气血虚弱加气海、血海;肾气亏虚加肾俞、太溪。
操作:常规针刺,平补平泻法,每日1次。
2、耳针
取穴:内分泌、内生殖器、肝、肾、皮质下、神门。
操作:毫针刺法,中等强度刺激,每日1次。
推拿疗法
取穴:气海、关元、中极、血海、足三里、合谷。
操作:揉、推、拿、摩腹法,每种手法在5分钟左右,手法由轻到重,再由重到轻,可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,加强局部血液循环,从而使滞留于胞宫中的瘀血消散,气机通畅,气血运行恢复正常,达到“通则不痛”的目的。
四、日常如何缓解痛经
1、放松心情,避免焦躁情绪。心情愉悦使气血畅通,促进经血的顺利排出。相反,精神紧张会加剧疼痛。
2、注重饮食,保证充足的营养。要多吃含铁和维生素E含量丰富的食物,多摄入优质蛋白质,杜绝饮酒、生冷及辛辣食物。
3、避免在月经期间用凉水洗头及洗澡。凉水不利于月经血顺利排出,会加重痛经。可以用暖水袋热敷腹部,并适当泡脚。
4、保证充足的睡眠。熬夜会导致生理机能紊乱,不利于经血排出。在充足睡眠的基础上适当锻炼可增强体质。
5、多喝热水。不仅有助于保暖,还可以舒张血管,但注意不能喝太烫的热水,否则容易导致食道黏膜烫伤,一般以温度40-45℃的温水为佳。
6、积极治疗各种继发痛经的原发病。如急慢性盆腔炎、子宫肌瘤、子宫颈狭窄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,只有解除病因,痛经才会彻底缓解。
医生简介
罗苓芝,女,主治医师,硕士研究生,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,中国针灸学会会员,2015年6月于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工作,2019-2020年于西安交大一附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。临床擅长:脑血管疾病,消化系统疾病,面瘫,失眠,颈腰椎疾患,埋线减肥等。
赵晶,男,主治医师,陕西省名老中医毕宇峰主任医师学术经验继承人。2010年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,从事针灸治疗情志病、神经系统疾病、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工作。专长:失眠、头痛、眩晕、耳鸣、月经失调、胃病、支气管炎、颈腰痛、面瘫、中风等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。
门诊时间:针灸一科,周二、四下午,周六上午。
陕西省中医医院
63800威尼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