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63800威尼斯陕西省中医医院官方网站!
一、何为冬病夏治?
《黄帝内经•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。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,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。逆其根,则伐其本,坏其真矣。故阴阳四时者,万物之终始也,死生之本也,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苛疾不起,是谓得道。道者,圣人行之,愚者佩之。从阴阳则生,逆之则死,从之则治,逆之则乱。反顺为逆,是谓内格。”
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,冬为阴,夏为阳,它源于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中“春夏养阳”、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中“长夏胜冬”之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的指导思想,是中医学“天人合一”的整体观和“未病先防”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。
冬病,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虚寒性疾病,由于机体阳气不足,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,而致正气不能祛邪,或重感阴寒之邪,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反复发作或加重。从中医学上来讲,“冬病”的范围往往非常宽泛。临床常见的冬病如慢性咳嗽、支气管炎、哮喘、慢性阻塞性肺气肿、过敏性鼻炎、关节冷痛、腹痛腹泻、体质虚寒、体虚易感等。这些疾病发作呈明显的季节性,并且在秋冬季发病率高,常反复发作。
夏治,是指借助夏季三伏时节,机体及自然界阳气最盛之时,顺应自然之势,借天之“温热”能量,以温阳气,祛邪散寒,温通血脉,引火归元,应用药物贴敷、艾灸、中药内服、针刺、拔罐、刮痧、熏洗等多种方法,治疗上述“冬病”。
三伏天,是根据古代历法推算而来,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一天,10天为一伏,以此类推。《内经》云:“ 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”,三伏天阳气最盛 , 人体腠理开泄 ,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节气,亦是人体阳气最旺盛时期,此时气血趋表,皮肤松弛,腠理开泄,有利于药物渗透,亦为驱出寒邪的最佳良机。
所以,“冬病夏治”,就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,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,在夏季三伏天采用一定的方法,以预防其复发,或减轻其症状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。
二、冬病夏治的方法有那些?
1、穴位贴敷:夏天肌肤腠理开泄,药物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,达到药物与穴位功效双重配合的作用,以扶正祛邪、平衡阴阳,调理脏腑。通过四诊辨证,根据气血阴阳、脏腑虚衰,选取特制穴贴进行贴敷治疗。
2、长蛇灸:长蛇灸采用鲜姜汁调敷,加之艾柱温通之力,沿督脉平铺温灸,铺灸面积广、艾柱大、火力足、温通力强,效用持久。对于虚寒型体质者、慢性虚损性疾病者,采用长蛇灸可起到温通经脉、散寒止痛之效。
3、脐灸:是以肚脐(神阙穴)为用药或刺激部位,在肚脐上隔药灸,利用肚脐皮肤薄、敏感度高、吸收快的特点,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,带药物有效成分透入肌肤,刺激组织,以调和气血,激发经气,疏通经络,促进气血运行,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,从而防治全身疾病的方法。
4、刮痧: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,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,蘸取一定的介质,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,刺激经络穴位,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,出现青紫色出血点,也就是俗话说的"痧",以改善局部微循环,起到疏通经络、舒筋理气、祛风散寒的作用,使人体的神经、循环、免疫、排泄等系统兴奋起来,加快新陈代谢。
5、温针灸:是一种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方法。对于免疫力下降、气虚、阳虚患者,给予相应穴位温针灸治疗可起到补中益气、升提阳气之效。
剂:根据患者不同体质、症状,辨证论治,给予最适宜中药汤剂治疗。
6、中药汤剂:根据患者不同体质、症状,辨证论治,给予最适宜中药汤剂治疗。
7、药膳食补:根据患者不同体质及症状等,推荐相应适宜的食疗方法。
三、那些疾病适宜冬病夏治?
最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,比如慢性咳嗽、哮喘、急慢性支气管炎、咽炎、反复呼吸道感染、过敏性鼻炎等疾病。此外,其他因感受风寒湿邪而致病的疾患也适合冬病夏治。
①消化系统疾病:慢性胃炎、慢性腹泻、慢性肠炎、胃肠功能紊乱等脾胃虚寒性疾病;
②疼痛类疾病: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颈椎病、肩炎、网球肘、腰腿冷痛、腰肌劳损、坐骨神经痛、膝关节炎等虚寒性的疾病;
③妇科疾病:月经不调、痛经、产后头痛、坐月伤风等;
④亚健康状态的调理:阳虚体质、气虚体质、亚健康疲劳、体虚易感以及免疫力低下等。
四、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有哪些?
1、饮食方面禁食辛辣、寒凉、刺激性及海鲜、牛羊肉、鸡肉、香菜、韭菜等食物,要饮食清淡,少食生冷、油腻及过咸的食物。
2、穴位敷贴后可以洗澡,但不要搓背,不要用沐浴液等化学制剂, 淋浴后用毛巾轻轻吸干穴位上的水。
3、如皮肤起泡,最好等泡消失后再洗。避免着凉,因为遇冷毛孔会收缩而影响药物吸收。
陕西省中医医院
63800威尼斯